深圳市中心建200米高垂直农场,前卫试验还是噱头?发表时间:2021-09-28 20:27作者:建筑设计来源:意美设计 “深圳速度”,创造了“深圳高度”。 据统计,2020年深圳共有9座200米以上建筑竣工,已建成的200米以上建筑数量位列全球第一。由东向西、由中心向外围扩散,包括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、湖贝城市更新片区等在内的区域建设,还在持续让这座年轻城市焕发新机。 不久前,位于城市主中心之一福田中心区的物美科技南方总部项目,通过国际竞赛的方式确定了建筑设计中标方案。 ![]() 其所在区域可以说是全市唯一一个集行政、文化、信息、国际展览、金融商务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,而该地块又是区域内最后一块空地。因此,新建高层项目无疑更为需要体现深圳面向未来的国际城市形象。 中标方案“绿色之脊”,希望通过设计能为城市提供轻松的角落,将绿色与科技向周边延伸。为此,方案设计了诸如底部与外围城市花园相融合的17米架空结构、每三层的开放式工作单元、塔冠位置设置屋顶展厅和空中花园等。 ![]() 底部17米高架空 ![]() 开放式办公单元 ![]() 屋顶展厅和空中花园 事实上,不止中标方案,“绿色”已成为每一个方案都格外关注的核心。此次竞赛中获得第二名“建木中心”的方案,更是因其极具想象力的“绿色场景”设想,引发了网友一轮热烈的讨论。 ![]() 方案计划由节约空间的垂直水耕农场,来代替传统的超高层建筑外表皮。 水培技术相比传统基于土壤的耕作方式,优势是更节约空间以及高效,并且已经有较为成熟的智能化控制系统来管理农作物所接受的营养、阳光、温度、湿度等。 ![]() 根据设想,绿色植被构起的外墙可减少室内太阳辐射热量,降低对空调的需求。深圳湿润的气候也为绿植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灌溉条件。 在该方案中,大楼内的垂直农场每年可生产约270吨食物,可满足大约4万人的食物需求。因此,这栋大楼可以自给自足,形成从种植,培育,收割,销售和食用完整的供应和需求链。 ![]() 根据联合国组织一项报道,全球与食物相关产生的碳排放量在2015年达到了180亿吨,占据全球碳排放量的34%。其中,与土地使用相关的碳排放占据了38%,而食物的运输和分配也达到的29%,并预计还会持续上升。 为保证设计的可实施性,团队计划与深耕农业科技创新领域的ZERO公司合作。该公司引入了人工智能“虚拟农艺师”系统,可以负责处理农场的日常运营管理、增强灌溉、改善营养条件,以及优化植被生产的过程。 ![]() 建筑的内部旨在创造出一种生机盎然的舒适的自然环境。办公空间毗邻着被丰富的人造景观充满的挑高空间,作为与外界的过渡。 即使不走出大楼,人们也能欣赏到蕨类植物、荷花,甚至可能有荔枝等植物。 ![]() 建筑的造型灵感来源于中国古语“天圆地方”,从基座方形的平面逐渐旋转变化成接近圆形的顶部。 方案取名为“建木”,意指中国古代神话中连接天地的“天梯”,也是引用神话中三座神树“扶桑、若木、建木”的典故。方案概念虽然大胆,并且有专门的技术公司作为深化阶段的支持,但网友们对于这栋218米高的垂直农场和“通天树”仍抱有质疑。 一部分人认为绿色农场的造型是在哗众取宠,另一部分则是压根不相信农场概念的可实施性。 ![]() ![]() “考虑到阳光,我能想象这些植物都被种植在建筑外表皮一周。但这样的话建筑内部还可以看到外面么?随着高度而增强的风力会影响作物生长么?一些空间的私密性如何保证?有专门给农业部门服务的电梯和货运通道吗?” 但也有人表示只有敢于实验的精神才能有所创新。 “这才是推进绿色城市应该有的样子。” “我觉得这个事情是完全可能并且合理的,尤其是在中国。”什么是“可感知城市”(Sensable City)? 其核心理念是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去探索和改变人们理解、体验城市的方式,并循序渐进的带领人们推动更好城市的变革。新技术和算法,是其中关键——发现城市中的问题,进而通过发明与创新、系统优化等方式来解决问题,达成一个未来城市应有的样子——在人们所追求的方面,城市与人的联系更加紧密。 例如Roboat项目——世界上第一个在国际大都市实验和实施的自动驾驶船只研究项目,于2016年启动。 项目利用扫描船只周围区域的摄像机和传感器所处理的数据,自动远程操控小型水上运输工具。模块化设计,使得这些船只可以适应不同的用途,包括运送货物或人员,并可以对河道污染物清理提供帮助。 ![]() ![]() ![]() 项目对象还会包含城市的下水系统、垃圾分类系统、交通系统、公共卫生系统等等,多利用遥感和便携式电子产品来采集信息,最后形成大数据,为实验室提供样本去研究城市问题。 ![]() ![]() 这种“由下而上,以下治上”的概念,在“建木中心”方案设计师看来,是互联网和数码技术为理解和解决复杂城市问题带来的机会。 ![]() 比如为了实现2035年的碳中和目标,减少对煤炭和生物燃料的依赖,芬兰政府发布了赫尔辛基能源挑战国际竞赛,面向国际事务所征集方案。 卡洛·拉蒂建筑事务所在四名优胜者中占据一席之地,其方案是利用海水热力泵(SWHP)系统作为基础技术,组成数个热力岛来储存海水的热能,供未来使用,其中四个岛屿是可供人们使用的休闲娱乐空间。 根据研究表明,由于极高的能量转换率,海水热力泵可以有效地减少50%二氧化碳排放量。方案中的热岛,将利用从风能和太阳能中获取的电力来加热海水进行储能,然后这些热能将通过当地能源网到达居民家中。每个岛的内部设计都仿佛是”热带岛屿“,形成生机盎然的、独特的公共空间。 ![]() ![]() 若能够落地实现,这样的“热力电池”将能够支持赫尔辛基全年的热能需求,不失为城市在可持续发展上的一次前进。 ![]() 创作“能够与人产生对话的建筑”,可以说是贯彻始终的设计哲学。正因为如此,对于材料生命周期和能源(能量)循环,是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的领域。 为此,我们也有些许期待,当技术与条件相对成熟时,能有一些更具未来想象力的城市项目得以落地。毕竟,当创意的“点”连成“线”,铺出来的或许就是通往未来的“路”。 |